3月29日下午,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,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研究员做客“人文与科学精神系列讲座”第95讲,为华大师生解读“中外思想文化特质及其‘士’的演变”。老领导张禹东教授和来自华侨华人研究院、博彩网站
、华文学院的师生30人听取了讲座。讲座由博彩网站
党委书记薛秀军教授主持。
卓新平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和文化的相关论述讲起,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特质及其“士”的演变。他首先谈了对中外思想的基本理解,认为在中国文化中,从“克己复礼”之“仁”与“敬天法祖”之“信”,从“太极共融”之“和”与“美美与共”之“统”,涉及到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。中西传统认识宇宙的基本思维模式经历了“客体”、“主体”和“整体”的演变,在这一过程中,中国文化基本上是阴阳和谐、有机共构的整体观,西方文化的思维特质则主要是从形象化想象上升到抽象化思维。
卓新平随后分析了中西“士”文化的形成及演变。他表示,中国文化中,“士”为标识的中国知识分子,以“天下”为己任,具有内在超越性,把精神、抱负、责任、使命内蕴其中;西方“士”源于骑士传统,“士”既具备谦卑、荣誉、牺牲、英勇、怜悯、诚实、精神、公正的美德,近代以来更强调举止文雅有涵养,多了文气。“士”在中国社会精英意识中,具有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境界,追求“天下为公”。
最后,卓新平对中西文化特点进行了比较。他表示,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整体、团结、和谐、共同意识,而西方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真、善、美、圣和自由、平等、博爱。由此他认为,从比较中可以基本看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思维特质,这也说明它们经过沟通交流可以相互借鉴,走向共赢。
讲座结束后,卓新平还同与会师生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。
